「第二届深圳•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」
11月28日,在光明的秋日光景中,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「在·自然」公共艺术作品展拉开帷幕。
这场独特的公共艺术季开幕避开了喧嚣嘈杂,更像是一场在自然的漫游邀请,邀请一众嘉宾观众朋友从城市丛林中回归公园自然的现场。
开幕日当天,从对谈到导览,从开幕仪式到公共艺术馆挂牌,展开了一场基于场域空间的艺术叙事,作品与建筑空间、自然景观、城市公共生活的多重关系,在讨论、漫游、观看中,被缓缓打开,逐一呈现...
「在自然中谈自然」
——开幕学术交流会
——开幕学术交流会
日熹阁顶层天台,嘉宾观众们在温煦的阳光下,目光穿越虹桥公园开阔的绿地,聆听六位来自不同领域嘉宾的对谈——建筑师刘珩、张宇星、韩晶,艺术家沈少民、管怀宾、沈烈毅,以及城市规划大师朱荣远,他们用全新的视角,探讨“艺术的微妙介入”与“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谦卑”,“在自然”中谈自然。
论坛主持沈少民最后总结道:
“每一个建筑师都是艺术家,在我这是没有界限的,建筑师心里也不应该有这样的界限。”
这场对谈触及了公共艺术与建筑的核心议题: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代,建筑是否可能与自然形成有机的“共生体”?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中的角色,是否正逐渐从“创作者”转变为“协调者”?交流会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尺度和边界,展现了公共艺术与建筑/城市设计,如何在与公共空间与自然关系中创造意义的深思。
「光明中的光明」
——开幕仪式及致辞
——开幕仪式及致辞
深圳·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是光明十大文化品牌之一,每年艺术展览后都会在光明留下痕迹。
光明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吴志伟在致辞中表示:“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生动载体,光明科学城优美的山水林田湖是所有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。光明区将一如既往,支持文化事业与公共艺术发展”。
随后本届策展人、艺术家沈少民在开幕仪式的开幕致辞中诗意地说道:“光明本身就是种希望,愿艺术成为光明中的光明”。
到场嘉宾观众朋友共同见证了第二届深圳·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「在·自然」公共艺术作品展的开幕。
光明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吴志伟在致辞中表示:“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生动载体,光明科学城优美的山水林田湖是所有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。光明区将一如既往,支持文化事业与公共艺术发展”。
随后本届策展人、艺术家沈少民在开幕仪式的开幕致辞中诗意地说道:“光明本身就是种希望,愿艺术成为光明中的光明”。
到场嘉宾观众朋友共同见证了第二届深圳·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「在·自然」公共艺术作品展的开幕。
「从日熹阁,到月在庭」
——艺术家导览
在艺术家管怀宾、沈烈毅、策展人沈少民的解说下,嘉宾们一路从日熹阁移步行至月在庭。沿途,自然与人造的界线在展览路径中交叠,而艺术作品成为了介于二者之间的媒介。
管怀宾
管怀宾的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,解构并融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,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,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,在空间营造过程中显现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意境旨向。
沈烈毅
沈烈毅的作品将自然和日常元素融入雕塑艺术的观念中,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对生命感悟的艺术表现,将个人对自然世界最朴素的崇尚热爱融入生命意识,艺术轨迹始终与天地万物和谐交织。
「虹桥公共艺术馆」 开放的空间实验
——挂牌仪式
虹桥公共艺术馆的设立,是光明区文化政策的一次落地表达,同时也是艺术季的一项长期性成果。虹桥公共艺术馆挂牌,标志着光明区一个崭新文化空间的正式启用。
这座艺术馆并未试图以庞大的规模吸引目光,相反,其精致的建筑和自然的表达仿佛在强调:艺术的公共属性不在于视觉的冲击,而在于在地性和社区的渗透。
虹桥公共艺术馆其本身便是一种对于空间意义的实验,探索从自然到公共性的多重路径,以及当代公共艺术如何从象征性走向实践性,从单一的审美功能走向多重的社会意义。
「在·自然」展览并不是一个明确结论的输出,而是一种关系的建构——人与自然,城市与艺术的关系。这种建构的过程本身,也许正是光明区试图在未来表达的长期文化诉求。艺术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,提出了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——艺术如何嵌入自然,城市如何重新找到与自然的对话路径。
这场艺术季将持续至未来数周,带领更多人走入自然与艺术,这些问题的答案,也正在光明逐步显现。这是一个不急于吸引目光的展览,却具备长久发酵的力量。